医院新闻
“一带一路”话健康:当地百姓有疑难杂症都想找中国医生诊治
不久前,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纪念暨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会上,30个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和60名先进个人受到表彰。
60多年来,广大援外医疗队员以仁心仁术造福当地人民,以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赢得了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赞誉。
日前,人民日报记者约请了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兴文,讲述援外医疗期间发生的故事。
援外18个月
瘦了整整20斤
第28批援几内亚中国医疗队队员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王兴文
第28批援几内亚中国医疗队
几内亚位于西非,靠近赤道,毗邻大西洋。2020年9月,我们一行21人刚下飞机,一股灼人的热浪扑面而来。很多人由于缺乏防护经验,抵达第一天,几内亚的天气就给大家来了个下马威:暴露在外的皮肤完全被晒伤。
当地虫蝇极多,容易传播霍乱、痢疾等。医疗队专门成立了“数苍蝇”小组,每周计算捕蝇器里的苍蝇数量,超过一定标准,就要对驻地全面消杀。
比蚊虫和气温更可怕的是“黑曼巴”,这是非洲体型最长、速度最快、攻击性最强的毒蛇。如果人被咬上一口,一小时内就会死亡。当时,我们在驻地发现过一条,吓得我们赶紧找来驱蛇药,撒遍各个角落。此外,疟疾、埃博拉等,也都叫我们赶上了。援外18个月里,我瘦了整整20斤,大家开玩笑说这是减肥的好机会。
医疗队工作的地方在位于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的中几友好医院。当地经常停电,有时1个小时内能停6次,于是大家全掌握了打着手电筒做手术的技能。
王兴文为当地患者手术
我在这里做了大大小小100多台手术。印象最深的是一名坠楼患者,胸、腰椎粉碎性骨折。手术由我和当地医生联手操刀,但主要步骤完成后,患者突发急性溶血反应,心率飙升、血压急降,尿袋成了酱油色。根据当地同行经验,这是疟疾急性发作引起的,很可能危及生命。检测结果证实这一判断后,我们立即给患者注射了青蒿素,情况才稳定下来。
手术前后持续了10多个小时,大家全程戴着N95口罩、穿着隔离服,所有人浑身汗透。回到驻地已是深夜,没想到同事们热好了饭菜还在等着我们,令人感动。
我们去之前,中几友好医院只有基础神经外科,只能做外伤、椎管减压等较为基础、简单的手术。当地仅有的一台手术显微镜,还是中国10年前捐赠的,光源损坏,早就积满了灰尘。
找来中国医疗器械小组的工程师修好显微镜、帮助几方克服新技术使用带来的心理障碍、做好显微镜清洁消毒工作……准备了两个多月之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才算初具条件,我们做了中几友好医院第一台微创颈椎前路椎间盘手术。
当时一名几内亚患者因车祸导致颈椎、脊髓严重受伤。看到患者术后第二天下肢麻木感明显改善,第四天能在家人的搀扶下坐起,第六天就能独自走动,这种“小切口、小创伤、康复快”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颠覆了几方神外医生的认知。
王兴文在神经医学专家讲坛上用法语授课
等我们用显微镜连续成功做了几台手术后,几内亚神经外科主任请求中国医生将显微外科技术和培训理念留在几内亚,于是“神经医学专家讲坛”应运而生。
医疗队10名专家积极报名,一次性排了10个月的课程。为方便教学,大家把中文教材翻译成英文,再请人转译成法文,然后请北京语言大学核对再传到法国让外教审核,编写出一本法文版显微外科培训教材。
对我来说,用法语讲课比做手术还难。一节40分钟的课,我要准备100多个小时,一有空就在宿舍背法语授课内容。从坐在主刀位演示,到站在助手位打配合,经过一段时间的手把手教学,当地医生已能独立完成正规的显微外科手术。我们为当地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王兴文对几方人员进行新型手术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培训
由于长年和中国医生交往,几内亚医生对中国文化有一定了解,有的还能用中文进行基本交流。几内亚百姓非常淳朴善良,喜欢和钦佩中国医生。因为信任我们的医术,当地百姓有什么疑难杂症都想找中国医生诊治,有些人还给孩子取名“西诺瓦”,在法语里是“中国人”的意思。
出国前,爱人为我定制了一个水杯,上面印着儿子的照片。泡茶时看见照片,就好像跟孩子在一起。逢年过节,我们会爬到驻地最高的水塔上眺望大海,思念家乡。有一次,我们3个医生结伴来到海边,谁也不说话,默默想着祖国和亲人,留下了一张合影。我给照片起名为《思念》。
援外医疗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样的经历。作为中国的临床医生,能有机会为国家医疗援外事业做一些微薄贡献,我感到非常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