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发表
杨旗教授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报道基于RGD多肽靶向的金属有机骨架衍生的类卟啉结构介孔碳球纳米材料介导的双光疗溶栓新应用
2019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放射科杨旗教授团队与北京化工大学刘惠玉教授团队合作在《Advanced Science》(2018 IF: 15.8)上发表题为“Metal–Organic‐Framework‐Derived Carbon Nanostructures for Site‐Specific Dual‐Modality Photothermal/Photodynamic Thrombus Therapy”(DOI: 10.1002/advs.201901378)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基于RGD肽对GPIIbIIIa整合素受体的靶向结合作用,偶联金属有机骨架衍生的类卟啉结构介孔碳球纳米材料实现血栓的双光疗。杨旗教授与北京化工大学刘惠玉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血栓相关疾病,如缺血性卒中,急性心肌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有高致死率和致残率。目前以纤维蛋白溶解药物为代表的溶栓药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该药溶栓后致命的出血风险成为其现有临床应用的一大局限。因此寻找更精准同时相对安全有效的溶栓方法对于降低溶栓出血风险,改善溶栓治疗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部分纳米材料能在近红外光照射下通过Landau阻尼效应使晶格震动加剧,将光能转化为热能并对材料邻近分子蛋白结构产生破坏。本研究使用靶向纳米试剂介导的双模态近红外光溶栓,着重提高生物安全性及溶栓效应。静脉注射合成纳米剂后,其可主动靶向结合血栓上的GPIIb/IIIa受体,通过近红外光在血栓位点进行能量转化,使纤维蛋白骨架结构及红细胞等重要血栓组成成分崩解,从而实现有效溶栓。本研究中通过单次光疗,使用7.0 T高场磁共振在体成像证实在下肢血栓模型中再通率达到87.9%。并且本研究还发现双光疗同时产生对血小板三因子的抑制,从而发挥潜在的抗原位血栓再形成的作用。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策略是一种无创、有效的溶栓方案。
近年来,精准医疗获得迅猛发展。在心脑血管疾病诊疗领域,越来越多的医生、专家对精准医疗达成共识。中国心脑血管病诊疗已迈入精准医疗时代。在精准医学的潮流之中,该研究取得了心脑血管病精准治疗的一大进步。其提出的创造性溶栓策略实现了对血栓的精准靶向治疗,推进了纳米技术在心血管疾病,特别是血栓相关疾病的新应用。其使用有望克服全身溶栓药物的临床局限。也为血栓相关心脑血管疾病的纳米生物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思路。一个从分子水平、从个体化角度认识、防控疾病的精准医学时代正在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