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宣医护理|“90后”的成长日记
在我的身上,有个标签,叫“90后”。人人都说我们“90后”:是在父母羽翼下长大的“妈宝”,不懂得团队合作、不懂得感恩,不能肩挑重任,但是当护士的“90后”本来就不太一样,我们在患者眼中是精神支柱,是救命稻草,我们中有很多人远离了父母,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默默地奋斗着、憧憬着……
“90后”护士程萌,刚刚研究生毕业,才参加工作6个月时间。过年前她开心地跟半年多没有见面的父母打电话:“妈,今年的春节,我超幸福的。我们领导体谅我家远,上完除夕这个班,我就能回家陪你们过年啦”。然而面对“新冠肺炎”的无情袭来,随着医院的防控升级,她迟疑了,但很快就退了好不容易在网上抢到的火车票,留在急诊科继续工作,她说:“医院就是我在北京的家!只要家需要我,我随时回家。”
疫情期间,医院门诊暂时停诊,住院患者人数也急剧减少。然而医院的急诊大厅,仍旧如车水马龙般热闹。刘宇琦是一名“90后”妈妈,孩子才3个月,她主动提前结束产假的申请,让护士长也很惊讶。面对疫情,“90后”的我们选择了坚守。
在医院的统一部署下:有的人奔赴武汉,有的人前往小汤山,有的人去支援地坛医院,还有的人主动申请到疑似患者医学观察病区工作。大年28,医院从各科室抽调护士组建疑似患者医学观察病房,先后有53名临床护士主动报名,其中一半都是“90后”,大多家在外地,最小的才23岁。当晚第一个疑似患者进驻时,护士是第一个与之近距离接触的人。面对未知的恐惧,说句实话,我们会犹豫、会彷徨,甚至也曾想过:“我还是个孩子,能不能不去呀”;但当要报名时,“90后”的我们选择了作为一名护士的责任与使命,义无反顾前往。
除夕夜是阖家团圆的时刻,在医学观察病房中,康复科护士陈璨璨陪伴疑似患者度过了一个最难忘的大年夜。患者病情稳定,情绪看起来还挺好,但璨璨并没有掉以轻心,而是默默的守护在病床前。她说:“一开始,我心里也有一些忐忑,一个人的除夕夜很孤独,但想到患者除了孤独还有恐惧,我彻底抛下了曾经有过的片刻彷徨。医院规定每隔4小时我们可以出去休息30分钟,但在值班过程中,我尽量不出污染区。不仅仅是因为出去后防护用品要全部作废,最重要的是脱穿防护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我担心患者会有什么突发情况,我要尽可能多的省下时间来照顾他们。这里的工作很辛苦,隔离服里实在是憋气,但内心却是满满的充实。”当璨璨下班走出发热门诊时,已是大年初一,夜很深,街道上看不到一个人,冬天的夜晚冰冷而又孤单,璨璨告诉自己,“这何尝不是一个珍贵而又特殊的除夕!”
神经外科护士韩李跃,是一名年轻党员。在疫情之初,组建援武汉医疗队时,她第一时间申请支援,也许是考虑到她工作时间短,资历浅,一直待命。随着疫情的发展,我院医学观察病区组建,李跃再次报名参加。经过多次院感培训与实操练习后,李跃上岗啦。迎接她的第一项工作是对离院患者病室进行终末消毒,她说:“我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更换床单被罩、擦拭病房及物品,没多一会儿,整个护目镜上全是哈气,明显感觉到了呼吸急促。空气消毒的喷雾器也不太会用,一上来就先喷了自己一身。当做好终末消毒,脱下隔离衣时,里面的刷手服已经被汗水打湿,手也像在水中长时间浸泡过一样。”别看李跃才工作三年,但她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去参加门诊导医、社区义诊等志愿服务,现在已经是一名“三星级”志愿者,连续志愿服务时间长达268个小时。
与我们一墙之隔的,是发热门诊的老师们,她们从大年28一直坚守到现在,没有一个人申请休息,这就是我们的榜样。老师们还一直为我们这些初来乍到的小兵默默地服务:订饭、打开水、准备衣服、检查我们的防护服有没有暴露等等;护理部及科室同事们每天的问候与叮咛:“你们感觉怎么样呀,能休息好吗?有困难一定要说,一定要注意保护好自己”,这些都让我们倍感温暖。
隔离病毒不隔离爱,这并不是一句简简单单的口号:
“护士,我尽量少呼点气,不传染给你哈”
“护士,你放心大胆的扎吧,我相信你”
“护士,你一上午都没喝水了,要不要去歇一歇呀”
“小姑娘,你饿不饿?渴不渴?我们也没啥事,你出去休息一下吧”。
这一声声看似平常,饱含着患者真情的话语,却触动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善”,真情常在,爱亦常在……
在这场无声的战役中,有医护人员拼尽了全力之后的如释重负,也有患者心存感激的温暖瞬间,而感恩将是我们这一生的必修课。
今年是我职业生涯第四个年头,或许之前从未真正理解过为什么被称为“白衣天使”,也从未理解过为什么被称为“提灯女神”。但在今天,我满怀希望,心中充满感恩,我懂得了责任与担当。作为“90后”的我们,依旧会继续努力,“提灯”前行!
未来已来,未来可期!